简体中文
简体中文
繁体中文
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资讯 >

图书出版“众筹模式”正面临流于形式

2015-03-07 10:27
来源:青年报
语音阅读
    众筹是一种近年在中国出版界非常火爆的出版模式。原理其实很简单,握有图书内容资源的作者和出版社觉得一本书有出版的价值,但却苦于资金短缺,于是就拿到网上向读者筹资。
  出版众筹模式一年多前在中国一出现,立刻就给人惊艳之感。当时一本《周鸿祎自述:我的互联网方法论》一个月内就筹资160万元。一本《社交红利》在短短两周内就筹资10万元。如此热烈,如此有效。业内一时有一种观点认为:长期以来困扰出版人的出版资金不足,不少好书因此无缘和读者见面的情况,将因众筹模式而彻底改变。甚至整个出版格局都会发生改变。好书有希望了。
  但是热闹的很热闹,落寞的还是很落寞。《典藏艺术中国》是一套汇集了书画篆刻、古董文玩精品的大型彩印画册。这套书计划用150天时间筹资6万元,结果还剩下65天,只筹到650元,占筹资目标的2%。可谓惨淡。
    西方国家的出版众筹,作为给捐资者的回报,一般都是一些签名本,最多是一些明信片。而众筹到了中国,回报就变得千奇百怪,价值惊人。《盗墓笔记》正在为广播剧众筹,读者捐助199元,就可以获得价格不菲的听书机、有声书,甚至还有苹果手机。其二,西方国家参加众筹的图书,大多是普通作者的普通作品,这些作品具有价值,希望通过众筹来获得上市的机会。但中国的众筹图书很多是名家新作,即便不众筹,人们也会关注。
  也就是说,中国很多参与众筹的图书,既不差名,也不差钱,那这些书还来众筹究竟是为了什么呢?出版人李德明说得很清楚,说到底,就是将众筹平台当成了自己的秀场,众筹充其量只是一个营销的噱头。
  当然,即便作秀,也本无可厚非。但是这片热闹的秀场,却让落寞者更为落寞——名誉和物质迷离了读者的眼睛,没有人再去关注那些真正需要帮助的作者和图书。出版的众筹模式就这样在中国发生了变异。
分享到:
新闻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