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2500多枚写于战国时期的竹简由校友捐赠给清华大学。这些竹简在秦之前就被埋入地下,未经“焚书坑儒”影响,最大限度地展现先秦古籍的原貌。从2010年底开始,清华简的整理报告《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每年出版一辑,收录对战国竹简的最新研究成果。近期,《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第五辑终于出版了。
此次整理的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以下简称“清华简”)六篇竹书中,有五篇都不见于任何传世文献。其中《厚父》、《封许之命》是失传千年之久的《尚书》篇目。
《尚书》是我国最古老的历史文献,相传为孔子编订,从上古时期尧舜一直到春秋秦穆公时期的各种重要史料汇集在一起,挑选出100篇形成《尚书》,可谓历代统治者的“政治课本”。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颁布《挟书令》,禁止民间藏书,凡民间收藏的《诗》、《书》及诸子百家著作都要集中焚烧。焚书给《尚书》的流传带来毁灭性打击,原有的《尚书》抄本几乎全部被毁。汉代重新重视儒学,由秦朝博士官伏生口授,用汉代通行文字隶书写成,流传下了28篇《尚书》中的篇目,被称之为今文《尚书》。
汉景帝末年,相传鲁恭王在曲阜的孔家壁中发现的《尚书》,因以先秦古文字书写,称为古文《尚书》。然而在西晋战乱年间,今、古《尚书》全部亡逸。东晋初年,豫章内史梅赜给朝廷献上《尚书》58篇,包括今文《尚书》33篇、古文《尚书》25篇。现今流传的《尚书》都是根据梅赜所献的版本编修。但史学界对梅赜所献《尚书》持疑,尤其认为古文《尚书》可能是伪作。
2008年,清华大学入藏一批战国竹简,竹简上记录的经史类书,大多前所未见,引发学术界关注。
从内容上看,清华简中不光有《尚书》,涉及《诗》、《礼》、《乐》的材料都有。除了此次《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第五辑收录了《厚父》、《封许之命》这两篇《尚书》篇目,在《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第一至四辑中还收录了如《尹至》、《保训》等《尚书》类文献。
清华简的面世,还解开了诸多历史上的谜团。比如《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第二辑的《系年》,共138支竹简,记述了从西周初年到战国前期的历史,并揭开了秦人最早的居住地所在,应是今天的甘肃甘谷县西南位置。由于《系年》记载了许多不见于传世文献的事件,还对《左传》、《国语》、《史记》等典籍有重大的订正作用。2014年,专家们还在清华简中发现了时间上最早的十进制算具实物——《算表》。《算表》收录在《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第四辑中,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主任李学勤教授将写有《算表》的竹简拼接之后形成一个表格,上面写有数字,采用的是十进制,利用乘法交换律原理,不仅能够快速计算100以内的两个任意整数乘除,还能计算包含分数1/2的两位数乘法。
我国广为人知的“九九乘法表”来自秦代的“里耶秦简九九表”和汉代的“张家界汉简九九表”等古代乘法表,而“清华简”上的战国《算表》不仅更早,其计算功能也远超过秦汉“九九表”。《算表》表明,我国在战国时期数学已经相当发达。
清华简中还整理出了《筮法》文献和《别卦》文献,记载了一种盛行于战国时期楚国、不同于《周易》的占筮办法。
《筮法》全篇文字分栏书写,并且附有插图和表格,体例犹如一幅帛书。简文详细记述占筮的原理和方法,包含大量以数字卦表现的占例。数字卦的形式与天星观、包山、葛陵等楚简中的实际占筮记录一致。其中,八经卦的卦名、数字卦的形式等与传统上所认为的商代《易经》的《归藏》一致,但是否说明该简就有可能是《归藏》,还需进一步的研究和考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