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7日,“瑶族古文字研究”课题成果鉴定会在湖南永州市江华瑶族自治县召开。会上,中南民族大学“瑶族文字研究课题组”的专家们向与会人员介绍“瑶篆字字表”,并对外宣布改写瑶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的历史定论。
江华涛圩镇汉冲村村民奉兴朝家珍藏有一床织于光绪22年的被子,被面上疑似有“瑶族文字”的神秘符号。2012年7月,由中南民族大学语言及濒危语言团、中南少数民族审美文化研究中心专家组成的考察团来到奉兴朝家中,从这床古老的被子上认出了“山、万、树、天、鸟、女”等字,收集到120多个文字片段,引发业内关注。
同年11月,江华县委托中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语言学及濒危语言研究团队,开展瑶族古文字研究。近年来,课题组多次到湖南吉首市、河南郑州市、贵州遵义市、广西富川瑶族自治县、云南昆明市、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等地调查甲金文、仡佬文、喃字、水书、东巴文、西夏文等古文字,吸收这些文字的造字原理和流传情况,确定了瑶族古文字造字规律。
中南民族大学语言文字研究生导师李庆福在鉴定会上表示,瑶族古文字是一种在金铭文、大小篆基础上改造而形成的圆印篆字,屈弯有序,流畅自然,似篆非篆,似汉非汉,属于汉字文化圈系统,符合瑶族历史文化发展规律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理论,能反映南方少数民族文化之间以及和汉民族文化之间互相交融互相影响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