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5日,新疆尉犁营盘男尸、“延年益寿大宜子孙”锦鸡鸣枕、蚕纹象牙杖首饰等数件国宝级文物亮相浙江杭州首展的“丝路之绸:起源、传播与交流”大展,向世人展现了从新石器时代以来的丝绸发展之路,通过丝绸之路的主要通道和主要时段出土与丝绸相关的文物,揭示丝绸在中国的起源、丝绸从东方向西方的传播以及东西方纺织文化在丝绸之路上的交流、世界丝绸艺术的变化和技术提高。
“丝路之绸:起源、传播与交流”大展今日展出从26家文博考古机构选调,包括“延年益寿大宜子孙”锦鸡鸣枕等多件国宝级文物在内的近140件(组)文物。
丝绸与浙江渊源深厚,1977年在宁波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的蚕纹牙雕器距今已有7000年的历史,是目前所知最早的蚕形刻画,该省多个考古发掘在科学上充分证明早在新石器时代,中国长江流域地区就已出现了蚕桑丝绸业,确立了这一地区“世界丝绸之源”的地位。
现场一个国宝级文物——身穿红地对人兽树纹罽袍的新疆尉犁营盘男尸吸引许多人的目光。
该文物出土自新疆尉犁营盘墓地15号墓,墓主人为成年男性,身材高大,独自葬在一具彩绘木棺中,棺上覆盖彩色狮纹栽绒毛毯,墓主人上身穿红地对人兽树纹罽袍,下身穿绛色菱格花卉纹丝绣长裤,反映其身前有着不同寻常的身份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