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8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报告(2015)》(以下简称《报告》)在北京正式发布。撰稿人之一倪彩霞介绍道,《报告》是“中国非遗保护发展年度报告”的第五本,全面分析总结了2014年度我国非遗保护发展整体状况、特点趋势、热点难点、存在问题和发展对策等。
“2015年度报告由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宋俊华教授担任主编。”倪彩霞透露,全书仍然沿用往年的编写惯例,由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的中青年老师和博士生撰稿,并聘请国内权威专家审稿把关方式完成,以确保报告的系统性、完整性和权威性。
相较于2013年中国的非遗保护工作,《报告》指出,2014年则呈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和特点,具体体现在“非遗保护与新型城镇化如何协同发展”、“完善和推进我国非遗保护法律体系建设”、“如何让更多的人参与非遗保护”等方面。
值得注意的是,《报告》特别提出了“非遗保护与科技关系”的问题,即如何运用数字化技术推动非遗保护深入发展、如何促进非遗数字化的标准化建设。《报告》认为,目前,数字化等现代科技正在迅速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因此,如何适应并进而主动运用数字化等技术来保护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成为一种必然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