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中文
简体中文
繁体中文
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资讯 >

实体书店冰火两重天

2015-11-27 09:53
来源:中国新闻网
语音阅读

    25日,当当网对外宣布,将在3年内开1000家线下实体书店。事实上,当当网并非第一家这样做的网站。在此之前,亚马逊已经开始了实体书店的布局。另一方面,近年也不断有实体书店关张的消息传来。实体书店正呈现“冰火两重天”的景象。
    传统实体书店的困境其实并非“新闻”。早在今年9月的开学季,就有媒体调查称,五年间大学校园书店倒闭近半。
  而今年6月,针对高校校园实体书店的生存状况,中国高校传媒联盟还曾开展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100所高校中30%的高校内不再有实体书店,78.57%的高校以教辅类书店为主。
  租金上涨、网络销售的冲击、阅读习惯的改变都成为大学及周边实体书店消失的主要原因,“收入渐少,成本却渐高,这就是书店现在面临的困境。”一书店的店主曾表示。
  当然,这些对实体书店的冲击因素也并非只是在中国的高校周边才有。香港的阁楼书店也面临相似的困境。
  香港的阁楼书店常被称作“二楼书店”,其产生可溯至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昔日香港知识分子深感香港文化土壤贫瘠,便以办书店这种最简单直接的办法来补救。他们把书店作为社会启蒙的媒介,向读者提供人文、历史、社科等类型书籍,希望借此开拓香港人文空间。但因书籍不够畅销,在沿街铺面租金压力下,书店只好“上楼”,阁楼书店也由此得名。
  从上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由于租金日益昂贵以及阅读环境的变化,阁楼书店陷入困境。有香港媒体人表示,“二楼书店”不断“高升”,搬至三四楼,有的甚至在十楼以上,“称楼上书店更妥帖一些”。在“不断高升”与“逐租而迁”之中,不少阁楼书店不堪经营压力,黯然退场。
  在实体书店的经营困境让一些私营书店难以为继。“房租是笔大开支,水电取暖费都是商业的,收支根本持平不了。” 太原龙诚书吧的创始人李剑说。
  为了养活书吧,4个月前李剑雇了人,自己跑去打工养活书吧。然而,最近书吧还是传出了将转让的消息。
  不过,困境之下,也有人在坚守。
  在距北京80公里的四线城市——霸州,文丰书店已开了十五六年。曾经,对面的新华书店开不下去了,靠出租场地为生,文丰书店还在坚挺。一线城市时不时传来实体书店倒闭的坏消息,书店好像也没受到多少冲击。如今,这家书店依然在霸州。
  和传统实体书店面临困境的景象不同,一些新的书店正呈现新的面貌。
  当地时间11月3日,亚马逊在美国西雅图大学村开设了第一间实体书店,这是该公司推出网购书籍服务20年来首次开实体店卖书。
  报道称,这家名为“亚马逊书店”的实体店铺存书量约6000本,由店方根据亚马逊网站上的排名、评价、受欢迎程度及销量等数据选取,而且书本价钱与网上售价一样。
  有别于其他书店,亚马逊书店内的书籍将正面摆放,读者可清楚看到封面,而非只露出书脊。此外,店内还会提供Kindle电子书、Fire TV及平板电脑等设备供顾客试用。
  而在中国的一些城市,24小时书店不断出现。
  2012年3月,当时上海唯一的24小时书店大众书局开业。过去,“只看不买”的读者被视为实体书店的经营大敌,而此番大众书局反而“奢侈”地开辟了占地不小的咖啡吧。此外,当时大众书局还配备了数名职业“选书师”,根据读者的阅读喜好为其提供选书建议。
  相类似地,北京、广州等城市近年也有多家24小时书店开业。2014年,三联24小时书店正式运营。同年7月,广州的第一家24小时不打烊书店1200bookshop正式开业。
  这一年8月,由北京三联韬奋24小时书店、杭州“悦览树”24小时书店、深圳中心书城24小时书吧共同发起的“全国24小时书店创新发展研讨会”在北京召开。来自北京、杭州、深圳、广州、西安、青岛、郑州等地的11家24小时书店的代表,在会议上通过了《共同宣言》,并决定建立“全国24小时书店联盟”。
  不过在24小时书店上,日本似乎走的更远,他们直接把书店办成了旅店。近日,日本东京就出现了一家“可以住宿的书店”,书架中设置了两层床位,客人可自由阅览书架上陈列的约1700本书,还能拿到床上阅读。店内共设置有30张床位,淋浴、洗手间等均为公用。住宿一晚的最低价格为3500日元(约合人民币186元)。
分享到:
新闻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