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2日冬至,国家大剧院迎来一年一度的“公众开放日艺术节”,12场剧场演出、30余场空间表演、近10场沙龙讲座、8大系列展览……穹顶之下,60余场艺术活动汇聚起一片多彩的“艺术晴空”,让近万百姓在这里尽享艺术芬芳。
敞开大门,让老百姓免费享受嘉年华式的文化回馈,这是每年12月22日,国家大剧院拥抱大众的方式和诚意。院长陈平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艺术家是我们的宝贵财富,观众是我们的衣食父母。”八年来,大剧院始终秉承“人民性、艺术性、国际性”宗旨,奉上了近6900场商业演出、59部制作剧目、8300余场艺术普及教育演出及活动,吸引各类观众1400多万人次。“公众开放日艺术节”,正是这座艺术殿堂“植根人民、面向人民、服务人民”的又一鲜明注解。
从2009年起,每年“公众开放日艺术节”这一天,国家大剧院都是艺术佳肴琳琅满目,名团大师繁花迷眼。近万观众在这里与高雅艺术零距离互动,与艺术大家面对面交流,可以说是年年岁岁“景”不同。如今,“公众开放日艺术节”不仅成为大剧院最具影响力的品牌之一,也成为首都北京的城市节日,成为全民同乐的文化盛会,释放着强大的“磁场效应”。
今年,艺术节仍是延续往年传统,打破围墙、降低门槛,提前通过40余种社会渠道,将近万张观摩票送到英雄模范、劳动模范、道德模范、社区居民、医护工作者、在京部队、大中院校师生、地铁公交司机、出租车司机、首都志愿者等北京各界群众手中,同时通过古典音乐频道和多家网络媒体进行转播,力求“让更多的人走进大剧院、了解大剧院、享用大剧院”。
22日9点一到,“公众开放日艺术节”正式开启。静谧的剧院瞬间苏醒,歌剧、交响、民乐、京剧、舞蹈、话剧、合唱纷纷上演,各种艺术门类争相斗妍,观众目之所至、耳之所听、手之所及,皆为艺术。
在典雅的音乐厅,北京管乐团、解放军军乐团带来4场音乐会,管乐温婉悠扬,军歌激情嘹亮,以不同“色料”勾勒出“音画”的迷人轮廓;在喜庆的戏剧场,北京喜剧院《闹洞房》公开排练带来的笑声还未散去,北京京剧院上演的《正考父》《坐宫》又大展国粹魅力,出彩唱段直扣人心;在玲珑的小剧场,舞剧《马可·波罗》“倒映”出绚烂多姿的中国文化与民族风貌,中央芭蕾舞团则以美不胜收的“芭蕾舞精品荟萃”交相呼应。
而在公共大厅,一场场精致活泼的“微演出”同样不容错过。敞亮的南玻璃幕墙下,大剧院原创歌剧《冰山上的来客》全国巡演载誉而归,维吾尔族歌唱家艾尔肯·阿不都热依木热情饱满的演绎,让帕米尔红花在人们的心中再度盛开;壮丽的《阿依达》战船旁,著名男高音歌唱家戴玉强携手大剧院合唱团,以“圣洁的阿依达”“神庙合唱”“凯旋大合唱”,再现威尔第这部歌剧鸿篇的博大与精妙;橄榄厅里,随着“准尉”张扬一声“集合令”,歌剧《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女兵集体亮相,用歌声向在战火中消逝的青春致敬;而散落于各空间的“整点报时”、昆曲集萃、即兴打击乐、韩国民俗歌舞展演等,则是“你方唱罢我登场”,好不热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