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数字化给研究者和读者随时随地阅读带来很大便利,随着云存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新技术发展,古籍数字资源将焕发新生命。近几年国学研究、中华传统文化受到大中专院校、学术机构及教育机构的重视,加之有关部门对数字化转型升级给予支持,大大推动了古籍数字化实施。但由于目前没有统一规划与调控,在古籍数字化中出现一些亟待引起重视的问题。民进中央分析认为,问题主要包括:内容审核把关缺失,不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重复开发、同质化产品竞争加剧,一些稀缺古籍资源无人问津;针对古籍数字化的法律规章及相关标准、管理规范缺失;缺乏统一、开放、兼容的古籍数字化标准。
针对这些问题,民进中央建议,应尽快启动中华古籍数字化国家工程。
首先,健全组织,制定总体规划,分级分工分步安排。中华古籍数字化国家工程应由图书馆界、历史考古界、出版界以及数字出版技术商和软件开发商共同参与,建设一个真正满足人们公共文化服务需求、有利于中华传统文化传播的古籍数字资源平台。对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进行充实,组织全国各级公共图书馆以及专家对古籍原本进行鉴别和统一著录,审核、完善现有古籍书目数据库,按步骤实施现存古籍目录索引和工具书的数字化。根据用户使用目的进行分类,可分为学校教学、知识普及、专业研究等,分级分类免费开放。对现售古籍数据库产品进行内容审定、把关。对一些负面的古籍糟粕,应在公共图书馆和互联网上停止公开发行。通过各种合作渠道,将收藏中国古籍的美国国会图书馆、哈佛大学图书馆、英国国家图书馆和国立巴黎图书馆中的一些数字资源引入平台,对国内研究者开放。
其次,制定法律法规及技术标准、建库标准和相关管理规范。统一使用一系列开放、兼容、通用的OCR、校对、标引、检索、研究支持等软件标准。对古籍数字化的版权所有者和制作加工者进行责任确权,清晰侵权边界,细化和制定规范的著录条例、数据库格式、编目软件使用字库,对计算机古籍整理通用系统软件的甄别、升级乃至研制开发。组织各级图书馆提供馆藏文献的扫描影像,既保护文物古籍,避免反复被拍照、扫描,又扩大文献的传播和交流。
再次,政府搭台,给予企业政策和资金支持。建议国家相关部门有计划地指导出版单位参与到稀缺古籍资源的数字化开发中,并鼓励更多出版单位、技术公司参与到中华古籍数字化工程。政府审核通过后,上传到开放资源平台,招标企业运营维护平台。对一些已开发成熟的基本古籍数据库,国家可出资购买,委托相关技术公司加以完善,统一标准格式,共享到古籍数字化平台。鼓励古籍整理者和古籍研究者进行基于古籍内容的学术研究,鼓励古籍类出版单位出版最新学术成果,或根据平台上的文献实现二次出版、主题化出版,扩大中华古籍的传播和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