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3日,由国家图书馆主办,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以下简称“缩微中心”)、四川省图书馆等单位协办的“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工作成果展”在四川省图书馆开展。除了回顾1985年至今,缩微中心与全国25家成员馆对馆藏珍贵文献进行抢救性保护的成果之外,还利用便携式缩微阅读机,将四川省图书馆的镇馆之宝——《洪武南藏》的缩微胶片展现在每一个普通读者面前。
“我一直就想看《洪武南藏》,但以前一直没有机会。这次缩微胶片向外界开放,我终于能一睹真容。”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李勇先说。
珍贵典籍拍照 “延寿”500年
缩微技术,即采用专门的缩微拍摄器材,把经过编排和整理的文献拍摄到感光胶片上以长期保存,并利用数字还原的方式,对文献加以管理的技术。
国内的图书馆大规模使用缩微技术,最早是为了抢救珍贵典籍和文献。
1982年6月,著名学者任继愈到山东曲阜查阅孔府档案,却发现其损毁情况严重,保存状况堪忧。他随即写信给中央领导,建议采用缩微技术对珍贵的历史文献资料进行抢救并得到批复。
抢救珍贵文献,任继愈为什么会建议采用缩微技术?四川省图书馆馆长何光伦介绍,珍贵古籍的保护一般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修旧如旧的原生性保护,另一种则是利用缩微技术开展的再生性保护。“聚酯胶片的寿命可以超过500年,也就是说对珍贵典籍进行缩微之后,可以再保存500年。”
除此之外,缩微技术不仅能够真实反映文件原貌、节省存放空间,其不可更改的特性也让其具有法律效力。“在一些国家,缩微品可以代替原件作证。而我国《档案法》也规定只要符合拍摄、检查、拷贝等完整程序,缩微品就可以作为呈堂证供。”四川省图书馆特藏部副主任何先进说。
今年已经58岁的何先进便奋战在利用缩微技术抢救珍贵典籍的一线。
1984年6月,文化部在北京举办了缩微摄影技术培训班。四川当时一共派出了4位学员,除已经离世的黄国富外,何先进、马建平和田时伟至今仍在四川省图书馆从事缩微工作。
1985年1月,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正式成立,四川成为首批成员馆。30年来,先后有25家图书馆成为缩微中心成员馆,缩微拍摄珍贵典籍16万余种,共计6900余万拍。其中,善本古籍31792种、报纸2796种、期刊15232种、民国图书114516种。
在四川,何先进和他的同事们一起,按下200多万次快门,抢救拍摄馆藏珍贵文献2527种。